走进西北大学,一位精神矍铄的古生物学家正用化石为笔书写生命演化史诗,正以讲台为舟摆渡科学火种,在科研与教育的双重疆域里,他铸就了一座横跨亿年的精神桥梁。在这个教师节,我们致敬这位 "双重园丁"—— 他既让沉睡的化石苏醒讲述进化密码,更让年轻的心灵觉醒萌发科学新芽,他就是中科院院士、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西北大学博物馆馆长舒德干。

破解世纪悬案的科学巨匠
寒武纪大爆发曾是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释的 "世纪悬案",而舒德干院士率领团队用化石证据为这个谜题画上了圆满句号。1999 年元旦,当人们沉浸在新年喜悦中时,他在西北大学标本库的一堆化石中发现了改变古生物学界认知的 "天下第一鱼"—— 凤姣昆明鱼。这条生活在 5.18 亿年前的微小生物,竟藏着人类远祖的关键密码:它首创的初级大脑与原始脊椎骨,成为后来人类昂首挺立的进化基石。 此后八年,舒德干团队像侦探般在澄江生物群中搜寻证据,最终在《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中,实证了脊椎动物进化链条的起点,将已知最古老脊椎动物起源向前推进了 5000 万年,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盛赞为"足以让一个国家和民族自豪的成就"。 他提出的 "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 假说,构建起完整的 "第一动物树" 框架,揭示了 20 多个主要动物门类分三批诞生的壮丽历程。这项成果不仅改写了进化生物学教材,更展现了科学家 "沿着达尔文足迹前行" 的执着 —— 从剑桥大学寻觅达尔文足迹,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亲历进化论思想源头,舒德干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证明:"科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只要真正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就能做出不平凡贡献"。当他在显微镜下毫米级修复化石时,颈椎的疼痛从未动摇其决心,这种对科学的纯粹热爱,恰是他后来传递给无数学生的精神基因。
播种科学火种的教育园丁
"教师应该以传道授业为己任,引导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优胜劣汰。" 这是舒德干的教育信条,更是他近三十年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 在西北大学,他不仅培养出一批批优秀毕业生,更组建起享誉国际的 "早期生命演化研究学术团队"。当获得 15 万元奖金时,他毫不犹豫设立 "德才奖学金",让这笔钱成为激励学子探索未知的燃料。 团队里,学生们有的编写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有的获评国家精品公开课,有的在教学竞赛中勇夺大奖——这些成绩背后,是舒院士“把年轻人带起来、推上去”的育人智慧。 在 AI 时代到来之际,这位老科学家展现出惊人的前瞻性。他既鼓励青少年学习 AI 技术应用于化石鉴定,又谆谆告诫 "知识积累仍然非常重要",因为 "没有大量知识储备,AI 分析就成了空中楼阁"。 在科普讲座的互动环节,他总会准备文创礼品奖励提问的学生,甚至幽默地说:"我要鼓励青少年,质疑舒德干。" 这种将权威化为平等对话的智慧,让每个听过他课的学生都难忘 ——当学生们簇拥着请求签名时,他苍劲的字迹里写下的不仅是名字,更是 "保持好奇心、勇于理性质疑" 的科学箴言。
横跨亿年的精神传承
舒德干的办公室里,或许同时摆放着昆明鱼化石复制品与学生们的感谢信。这种奇妙的共存恰是他人生的隐喻:一头扎进 5 亿年前的远古海洋,一头扎根在充满活力的现代校园。他常说 "灵感来自积累",这句从科研中提炼的箴言,同样成为他的教育指南 —— 既要求学生像他当年那样在标本库中耐心寻觅,又鼓励他们像发现新化石般大胆质疑既有结论。 当他在 B 站开设账号用短视频做科普,当他在《物种起源》译本中加入数万字导读,舒院士始终在用最贴近时代的方式,让进化论的火种在青少年心中燃烧。 陕西省教育厅曾这样评价他:"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将原本枯燥难教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这种化繁为简的魔力,源自他对科学本质的深刻理解。 在北大毕业典礼上,他寄语学子 "将家国情怀融入事业点滴"; 在中学课堂上,他用 "第一口"" 第一鳃裂 " 的故事讲述生命进化; 在实验室里,他用 8 年磨一剑的坚持诠释科研真谛。 从湖北黄冈中学那个听到达尔文故事眼睛发亮的少年,到培养出全球第一梯队研究团队的学术导师,舒德干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师者,既能成为破解科学谜题的先锋,更能当好培育科学精神的沃土。 这个教师节,当我们仰望生命演化的壮丽星空,会看见两条并行的璀璨轨迹:一条是昆明鱼开启的脊椎动物进化之路,一条是舒德干铺就的科学传承之路。前者让人类知晓自身由来,后者让文明延续探索之力。正如他所揭示的 "第一动物树" 茁壮成长,他培育的 "学术之树" 也已枝繁叶茂。 师者如鱼,在知识的海洋中溯游而上;师者如树,为后辈学子遮荫蔽日。舒德干院士用双重奉献告诉我们:最伟大的教育,是让每个生命都能成为探索真理的发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