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5日,2025年全国科普月陕西主场活动在西北大学博物馆举行。省政协副主席杨冠军出席并为陕西省科技志愿服务队授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种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康振出席。省科协党组书记李豫琦、西北大学党委书记蒋林致辞,省科协常务副主席李肇娥主持。西北大学副校长陈富林等有关领导参加活动。
开幕式首先播放了《“十四五”陕西省科普工作成效》视频,全面展示了陕西省近年来在科普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李豫琦在致辞中指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把“全国科普日”提升为“全国科普月”,明确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这是增进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举措。

蒋林在致辞中表示,开展科学普及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关键途径,是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基石。西北大学将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通过科普活动进校园、开放实验室和科普教育基地、实验展演和互动体验等科普活动,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本次主场活动亮点纷呈,首先发布了陕西省科协AI科普官数字人“秦小普”的首秀。同时发布“探秘创新源 共筑未来梦”全省高校企业科普场馆开放月场馆信息,以及陕西省科普场馆电子地图、并精选推介10条科普研学线路。西北大学还与陕西省科协、中国植物学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自控所、陕西知乎等签订《科普协同发展协议》,旨在通过多方合作,共同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

开幕式后,现场进行了全省科普剧展演活动决赛,15个进入决赛的科普剧目以生动的形式展现了科学的魅力,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西北大学博物馆参赛剧目《秦岭历险记》荣获优秀剧目奖。

在活动现场的展位区,还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宣传展、陕西省野生鸟类保护科普展、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暨“典赞·科普三秦”优秀科普人物风采展、陕西省青少年优秀科幻画展。

西北大学博物馆秦岭造山带展区展示了50余件岩石、矿石标本;“天下第一鱼”展区展示了90余件古生物化石及文创产品;生物多样性展区展示了数百件昆虫与蝴蝶标本。

此次全国科普月陕西主场活动在西北大学博物馆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陕西省在科普领域的最新成果,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科学、感受科学魅力的平台。未来,西北大学博物馆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为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