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至17日,由西北大学博物馆、长安大学博物馆组成的“科普轻骑兵”跨越黄土高原,先后走进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逸夫小学、铜川四中、延安中学、延安新区北大培文学校和延安励博小学,为千余名学子打造了一场流动的科学盛宴。
铜川站:在工业老城播撒科学新绿
黄堡镇逸夫小学内,西北大学博物馆小分队白琳老师以“穿越地球46亿年”为题,携30余件珍贵矿石标本开启时空穿越之旅。白琳老师用“岩石密码本”比喻地层剖面的每一道褶皱都是地球写的日记,并带领孩子们手持放大镜化身“小小地质学家”,在黄铁矿的金属光泽与水晶簇的几何之美中,解码行星演化的壮阔史诗。



科学的热浪未退,历史的美学风暴接踵而至。刘喆老师与志愿者任倩老师身着一袭唐制齐胸襦裙,以“唐仕女穿越课堂”的创意形式演绎“博物馆里有什么”。她们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带领学生们穿越时空,感受唐朝文化的魅力。这场独特的“唐仕女穿越课堂”,不仅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的大门,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热爱科学与文化的种子。



铜川四中的报告厅中,白琳老师的“穿越地球46亿年”课程升级为“科学家特训营”。她巧妙衔接初中生物、地理教材,以昆明鱼、秦岭为案例,引导学生们探索生物进化的奥秘与地质变迁的神奇。她鼓励学生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每一个科学问题,用探索的精神追寻每一个未知的答案。在“科学家特训营”中,学生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好奇心。



延安站:红色土壤孕育科学新芽
转战革命圣地延安,科普小分队体验了更深层的文化共振。
长安大学博物馆小分队率先走进延安中学,李加武教授正以“从土木到桥梁 我一路走过”为题,为全体高一学生带来一堂生动的“科学人生课”。他结合自身求学与科研经历,以赵州桥、港珠澳大桥等经典案例为脉络,讲述我国路桥工程从传统技艺到智能建造的跨越式发展。学生们在跌宕起伏的行业故事中,深切体会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



延安新区北大培文学校的报告厅里,西北大学博物馆小分队则用百余件文物复刻冰箱贴搭建起“掌上博物馆”,刘喆老师再次化身"博物馆探秘向导",为四百余位的一二年级萌娃开启“博物馆里有什么”的奇幻旅程。

与此同时,延安励博小学的“化石会说话”课堂更是高潮迭起。当白琳老师带着她的“化石百宝箱”走进礼堂时,欢呼声几乎掀翻屋顶。在“化石会说话”讲座中,白琳老师从化石传统挖掘研究讲到现代科学家用显微CT扫描破解恐龙羽毛色素的秘密,她“脱口秀式”的提问让课堂秒变抢答赛场,孩子们高举的手臂像雨后春笋般。

从工业重镇到革命老区,从精密桥梁到远古化石,这场跨越时空的科普长征不仅输送了知识,更在黄土沟壑间架起了通向未来的“精神桥梁”。“高校博物馆‘送课上门’,既弥补了县域科普资源短板,也通过‘大手牵小手’的方式,为革命老区种下科学启蒙的种子。”
本次活动由陕西省博物馆协会高校博物馆专委会指导,西北大学博物馆、长安大学博物馆、铜川市科协、王益区科协和延安市科协联合主办。本次联动以创新形式打破博物馆围墙,用科学之光点亮红色热土的未来之星,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智力动能。
未来,西北大学博物馆将持续开发“可携带、可互动”的科普课程,让偏远地区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至此,第三十三届“科技之春”圆满收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