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至27日,西北大学博物馆“科技之春”系列科普活动持续升温。从乡村小学到城市校园,从5亿年前的化石私语到现代玄武岩纤维的科技之光,一场场穿越时空的科普盛宴,为五百余名学子播撒下探索与创新的火种。


展台上,50余件文物造型冰箱贴组成“中华文明长卷”,方寸之间浓缩五千年文明基因。最令人沸腾的环节当属“时空漂流瓶”,全校师生在马额中心校张文祥校长的带领下,在无人机航拍镜头下挥动双手,向十年后的自己呼喊:“未来的我,你好!

3月27日,在西北大学附属小学的报告厅内,200余名一年级学生睁大了好奇的眼睛,目睹了讲台上一块黑色岩石如何“变身为”高科技新材料。白老师借助火山喷发的视频,向孩子们展示了岩浆如何凝固成六棱柱状的石头,并进一步揭示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玄武岩纤维技术——这种由石头熔炼而成的“东方丝线”,用途广泛,可用于航天器的隔热层、深海电缆,甚至是隐形战机,连嫦娥六号带往月球背面的那面红旗,也是由玄武岩纤维制成的!

接着,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井然有序地参观了科普部老师特意带往现场的各种岩石和矿物标本。这些标本包括了玄武岩、南极石、孔雀石,以及紫水晶、蓝铜矿等,通过这次现场的观察和学习,孩子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本次“科普进校园”行动精心策划了差异化的课程内容:为资源有限的乡村学校构建“触手可及的博物馆”,利用化石和文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城市新一代设计“前沿科技启蒙课”,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创新的土壤。西北大学博物馆将继续秉持持“科普为民,科普惠民”的理念,将更多优质的科普资源送到城乡学校,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科学的乐趣,为培养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