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大学博物馆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乡村教育的号召,将冬日暖阳照进乡村课堂。11月27日博物馆科普团队分别走进了长安区滦村小学和祥峪小学,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此次活动以“点亮文明之光,播种未来希望”为主题,旨在通过博物馆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乡村孩子们带来一场特别的体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为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在滦村小学的校园里,虽然天气寒冷,但孩子们的眼中却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科普团队成员将精心准备的电子课件和互动展品带到了学校,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博物馆里的中国符号”校园博物馆课堂。



一张张辅助图片,一件件电子展品,孩子们认真聆听、仔细观看。他们惊叹于在5000多年前的岩画上,原始先民留下的丰富信息;他们了解了原来在石器时代南方和北方的原始先民建造的房屋就已经有了地域差异;他们着迷于宇宙的浩瀚、生命的神奇和祖先的智慧,并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名考古学家,解锁更多远古的信息。

在互动环节里,孩子们更是不亦乐乎的创作。他们通过几何线条,去想象原始先民的一天,去感受

他们打猎、捕鱼、建造房屋和制作陶器。一个个几何图案,创造出一件件陶器的纹饰。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诗歌创作分享会,科普团队引领孩子们踏入了一个绚烂多彩的诗歌世界。他们不仅学习了如何用诗歌来细腻描绘四季的更迭,感受春的生机、夏的热情、秋的丰收和冬的静谧,还深刻理解了有趣的创作其实是源自内心深处所想所感的真切表达,是心灵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在随后的创作环节中,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他们被鼓励与同桌进行创意搭档,共同探索文字的魅力。一句句稚嫩却充满灵性的文字,在孩子们的笔下流淌而出,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他们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在相互的合作与启发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释放和提升。




此次西北大学博物馆走进滦村小学和祥峪小学的活动,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探索未知、追求文明之光的种子。此次活动得到了滦村小学和祥峪小学师生的热烈欢迎。他们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他们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类似活动走进乡村小学,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