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工作动态 > 正文
05-11

游记 | 行走山西

发布者: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各地严格履行疫情防控措施,扫码、量体温、核酸检测、14天隔离...... 对于养成旅行习惯,一直在行走中寻找绘画灵感的作者来说好比笼中鸟“插翅难飞”。随着春暖花开,国内疫情渐渐得以控制,作者打算试着开始“内循环”在国内走动。拥抱大自然,亲吻春风,比什么都舒坦。此次行程选择的是陕西的临近省份山西省,山西的古建筑是全国著名,这样在行走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也算是疫情后开启作者继续行走的序章。

一、绵山寻幽

在绵山来寻幽,最重要的是十二尊佛教真身舍利,还有四尊道教的真人仙骨。从佛、道两个宗教都以此种方法保存真身来看,这种方法是当地古代通行的一种干尸保存方法。其实“真身舍利”是佛教附加在干尸保存方法上的一个神秘的称谓,和在沙漠地区伊斯兰教保存干尸的“木乃伊”和“真身舍利”可谓异曲同工。


位于中国西部的山西省以众多的地上古建而闻名,特别是在古建营造技艺传承,彩绘图形时代特征,宗教造型艺术表现方面,在全国可是首屈一指,故有“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之说。此次实地游览中,我首先感受到相比于家乡陕西,山西人对待自然改造的心劲比较强。比如山西的绵山就是新建的人工改造风景区,对石头山的改造花费如此大的劳动和心血,硬是用人工改造了自然,其结果就和“红旗渠”一样硬硬的在岩石绝壁上凿出一条路来,这种战天斗地的群体心劲让人感叹。其次对比陕西,山西人对于宗教信仰的普及程度较強,比如各类寺庙、道观的建筑本身就是山西地上建筑的组成部分和文化招牌,此次行程中看到的真骨舍利,包括手骨、大母指骨、坐化时的迦沙等,这些真骨舍利原本散落于各处,若是无宗教信仰,再经过文革,这些东西肯定荡然无存,但在山西却真实的保留了下来,这种浓厚信仰的群众基础,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民间的实物得以长时间的保存,令人感叹。

二、绵山中的故事

此次游览“绵山”,虽身体上筋骨酸痛,但体内循环系统则心清气爽,更为重要的是在绵山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通过流传的故事,对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再一次解读。这是一个以绵山为背景,用“权利”和“情感”交织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逃亡的人群中,有两个人成为了朋友,一个叫介子推,一个叫重耳,前者是一位重情重义的知识分子,而后者是一个逃亡的官二代,在他们痛苦的逃亡中饥饿是最大的问题,为此介子推为了能让朋友不挨饿,就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让重耳吃。让重耳能在饥饿中得以生命的延续。大难过后当年的朋友成为了新的国君晋文公,可他感谢帮助他成为国君的所有人,就是没有介子推,然而更让他费解的是,按照常理,在过去帮助过他的人,自然都会出来邀功领赏,但唯独这个介子推不提此事,晋文公心感奇怪,就让人去到绵山邀请,然而几次相邀介子推终不领受,还说当初相助,仅是朋友应该为之份内之事,并未想到什么功利性目的。最后晋文公生气了,下令放火烧山,用权利的傲慢对待了朋友,最后人们在大火过后的烧焦山林中,发现介子推与母亲相拥,抱着一棵大树烧焦成了炭化物。

这个故事能留传几千年,可见得这一故事的艺术感染力以及在人性中的多面性,难以让华夏子民忘怀。今天山西省介休市的地名,也是因介子推在此休息而得名。

三、王家大院

山西晋商在近代曾有过辉煌的过去,平遥城中的票号、镖局都是近代商业繁荣的基础形式,汇票是宋代中国人最早应用的,最早的汇票称为“交子”,后来人们延伸了汇票“交子”的吉祥含义,变成了出门前践行祝福的食物“饺子”,民间谚语:“上马的饺子,下马的面”之说。汇票的取代货币改变了经商须背陈重的铜钱的方式,在这之前盗賊就是根据行人负重行进中脚下尘土的大小,来判断谁带的钱多钱少的,而精明的晋商则把这种安全便捷的货币兑换方式应用到极致。这种形式同样可以在河北张家口長城通往内蒙古的“大境门”周围街区的原有商业环境中看到。晋商在商业运营中获取的巨大财富,都应用在自家私宅的建设之中,这不光在山西可以看到这些北方院落群组的建筑形式,而且也影响到黄河西边陕西韩城、合陽、澄城、大荔、潼关等地。

人的出身实际上就是教养熏陶的环境,而这种环境又是人生审美观念形成的土壤,看见王家大院的陈列环境,就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与其极相似的成长环境,那时候我的小学同学,就是与我在这种环境中玩耍,用戏剧用的白胡子,一会儿当老太婆的头发,一会儿当鬼的长发,我们小朋友自编自导自演的“金表”抓特务的故事,但这是乡村的大户人家,与城市的高门望族相比,还是有着各自不同的品味。

四、重游双林寺

今天又一次朝拜“双林寺”,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来了,高中毕业因家庭成份“偏高”,全民所有制的大企业进不了,只能进集体所有制的区办工厂,也可能这就是缘分,进了集体所有制的西安特种工艺美术厂,学习了象牙雕刻,这一下就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就是那时候就开始自学仅能得到手的几本中外美术史书籍,而且养成了一种习惯只要是书上写的,都要亲自走一遍,这样可以记得很牢。从而《中国美术史》上介绍过的著名的人文圣迹皆尽远足其地,也就是那时候曾经临摹名作成了常态。


今天在双林寺食堂吃中午饭,看见了餐厅老板显然活生生一个山西古代工匠所塑造的形象,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使我联想到巴基斯坦佛教发源地犍陀罗的早期印度佛教造像,一看就是现在巴基斯坦人的形象,世界性宗教造型艺术有一个共性,就是哪里的人做出来的形象就像哪个地方的人,但你再看它还是宗教中的人物形象,因而才称得上世界性宗教造型艺术。这和说话一样,同是中国人,哪儿的人说普通话的底音都带着当地方言的底音。

五、祁县镇国寺

山西平遥临近的祁县镇国寺,很多年前《文物》杂志里有篇文章讲到那里是继晚唐的“南禅寺”“佛光寺”“平顺天台庵”“芮城广仁王庙”之后发现的五代建筑,看到文章后,我就赶去参观了,到了之后发现原有山门原来是堆放粮食的倉库。

忙里偷闲用三天两夜的时间去临省山西走了一圈,深刻感受到祖国交通的便利,公路设施的进步,使得参观游览中的体验感也舒适很多。此次以文字的形式记录所看所思,缺乏整体思考和推敲,算是画画人眼中的视觉“猎艳”,有不对之处还望看到拙文者,多多批评指正为盼。

岳钰

现任西北大学宗教造型艺术研究所教授、所长,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首席艺术家,西北大学岳钰佛教美术馆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学会理事。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访华时,我国所赠“国礼”——菩提树叶绘佛影即其作品。国内外各种佛教刊物及陕西旅游景点和寺院尤其创作的绘画,27届佛联大会、中国汉传佛教祖庭国际会议,都应邀他举办大型佛教学术专题个展。由于在佛教造型艺术方面的杰出贡献,“世佛联”授予岳钰2016年“世界佛教杰出领袖奖”和名誉博士学位。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在2018年授予他“最佳学者奖”。同年他还被日本“数之国国际专修学院”聘为“名誉校长”。




分享到:

上一篇:西北大学第七届“雏凤杯”讲解大赛复赛顺利举办!

下一篇:西北大学第七届“雏凤杯”讲解大赛决赛来啦!快来pick出你心中的最佳人选(含抽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