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陶器,史前陶器种类繁多、造型复杂、功能齐全、制造技术精湛、在世界史前陶器中无出其右。更为瓷器的诞生与发展创造了充足的条件,使中国成为著名的“瓷国”,西文中国china本意就是“瓷”的意思。世界上有三大陶器起源中心,中国起源最早也最发达,世界上有三大彩陶起源中心,同样是中国起源最早也最发达。在中国彩陶的四大系统和五大亚系中,以甘肃为主的西北亚系彩陶数量最多,内容也最复杂。今天让我们走进西北大学博物馆黄河流域史前陶器展,去了解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上的华夏先民是捏塑绘制烧造的彩陶,感受黄河流域先民们远古文化,见证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第一部分 彩陶的起源
我国彩陶文化历史之久远、分布广泛、彩陶纹饰图案丰富、谱系繁复。1921年,考古工作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我国第一批彩陶,这是运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第一次正式发掘,所以说,中国现代考古学在一定意义上是以研究发掘彩陶文化为开端的。从那时起至今百年的考古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上万个含彩陶的古文化遗址,以及数十万的彩陶。尤其是甘青地区的彩陶,出现时间最早、文化成就最高、延续时间最长彩陶的发明
追寻彩陶的起源,必须先从陶器的发明说起。因为只有产生了陶器,才能生产出绘彩的陶器——彩陶,人类的先民将土、水、火结合起来生产出了陶器。
陶器是史前时期人类重大发明之一。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总结的制陶过程为水火既济而土合。陶器虽然容易残破,但在埋藏中不会腐烂,它便成了史前人类活动的重要见证,其中蕴涵着大量的研究信息,所以,陶器一直是考古工作者十分重视的古代遗物,陶器的发明也是学术界多年来力求解决的重大课题。
第一展柜
19世纪,西方的一些人类学家开始探索陶器的起源,他们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借助民族志的资料,参考美洲印第安人部落的生活状况,对陶器的产生进行了一些推测和研究。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人类远古史研究》一书中进而推断:“人们先将黏土涂在一些容易着火的容器之上以免被烧毁,以至后来他们发现,单单用黏土本身即可达到这个目的,于是世界上便出现了制陶术了。”在许多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黏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形的黏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实现目的。
其实,上述推断并没有考古上的证据,印第安人的例证可以作为研究陶器起源的参考,却难作为该问题的全部答案。最早的陶器出现于何时何地,仍然悬而未决。
第二展柜
由于考古学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地早期陶器的不断发现,陶器起源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许多历史的谜团相继解开。最早的陶器出现在距今约1.5万年到1万年前,起初在日本的爱媛县上黑岩阴遗址出土了距今约1.2万年前的陶器。在俄罗斯远东至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些重要遗址中,同样也发现了早期陶器,他们年代大体在距今1.3万年—1万年之间,比日本列岛的发现年代略迟。远东地区的陶器多平底,素面或饰刮条纹,西伯利亚南部早期陶器则多为圆底。 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10年间,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陆续发现了一批距今万年左右,甚至约1.4万年~1.3万年前的遗址以及古老的陶器遗存。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明陶器的时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美洲的陶器最早距今只有5000多年;西亚地区最早的陶器不早于距今9000年前,这里是先产生农业,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才发明了陶器,因此西亚两河流域与埃及一带,在考古学上有一个前陶新石器阶段;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也存在着所谓的前陶新石器,即先有农业后有陶器;印度恒河中游的陶器出土情况与巴基斯坦略有不同,这里最古老的陶器大约出现在距今1.1万年~9000年,当时农业尚未出现。
第三展柜
学者们在对西亚、中国和日本等地早期陶器的研究中,逐渐总结出了一条规律,那就是:陶器的起源与人类的定居生活或相对定居有密切关系。中国幅员广阔,与各地的早期陶器相对应的经济类型不完全相同。长江中游地区的原始陶器是与原始古稻并存的,学者们发现西亚、中亚、北非和欧洲地区,陶器发明较晚,他们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而东亚、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陶器起源较早,这一带居民则主要种植稻、谷、小麦传入该地区已是陶器出现几千年以后的事情了。或许,以米类为食的居民对陶器的需求更为迫切,从而催生了陶器的发明。陶器与农业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当然,更为合理的解释有赖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第四展柜
2003年至2005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确定该遗址陶器出现的时间约为距今1.8万年。2012年,在中国江西省的仙人洞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将最早出现陶器的时间确定为2万年到1.9万年前。美国哈佛大学的考古学家,也是该项研究的参与者之一,同时也是《科学》杂志关于该考古发现文章合著者之一欧弗·巴尔·约瑟夫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
中国发现世界最早的彩陶在浙江浦江上山遗址,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栽培稻遗址,距今约一万年,也是世界最早的稻作文化。同时在离它不远,同属于上山文化义乌桥头遗址,发现了一大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彩陶,距今约9000年,目前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彩陶。
第二部分 彩陶的制作工艺
第五展柜
这组展柜主要介绍陶器的制作与产生,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发明。人类依靠自己的智慧与经验,将自然界随处可见的土壤,利用火的无比巨大的力量改变了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能,使之变为全新的人工陶制品。这真是一个魔术般神奇的过程!自从发明了陶器,人们又从实践的摸索中逐步学会和掌握了颜料的性能、彩绘的技术,继而发明了彩陶,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陶器装点上美丽的外衣,由此而促成了陶器制作工艺的一大飞跃,谱写了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篇章。
在陶器的制作中首要解决原料的选择与加工。制陶所用的原料因地域的不同,自然资源的制约而不尽相同、各有差异。归纳起来可分四类:即普通熔黏土、高镁质易熔黏土、高铝质耐火黏土、高硅质黏土或瓷土等。制作陶器的黏土,它的可塑性与其颗粒度、所含矿物质成分及胶体物质也很有关联。黏土原料若不经淘洗,在烧制过程中也会因杂质多而造成陶胎开裂。您可以仔细观察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会发现某些器物表皮有炸裂开的疤痕,疤痕中间有白色颗粒,这就是钙质结核。因结核与陶土遇热膨胀系数不同,结核便会炸裂。再看这件大地湾一期的彩陶内外器表光滑细腻,系由经过淘洗的泥浆涂抹而成。这组仰韶文化彩陶尤其是早中期,淘洗技术进一步提高,彩陶均为细泥陶,为彩陶的初步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增加陶器 的耐热性,防止使用时陶器开裂,古代制陶时经常有意识的在陶土中加入一些诸如河沙、石英砂、云母等类的羼和料,生产出夹砂陶器,这类夹砂陶大多用来作为炊具使用。经过淘洗的泥料,可通过在空气中腐熟来进行“发酵”,以提高可塑性,制陶工艺上称为“陈腐”,陈腐时间越长可塑性越强。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陶器的成型与修整。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作方法大致可分为手制、模制和轮制。从早期的手制经慢轮修整,发展到快轮制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换句话说,最早制陶是没有陶轮的,大约在距今7000年后才产生了慢轮,在距今5000年前后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才发明并使用了快轮。
现在展现在您面前的这组陶器是受制而成,手制又可分为捏塑法、泥片贴筑法、泥条筑成法。捏塑法仅限于少量小型器物,以及器物上的附件,如耳、足与贴附在器物上成为附加堆纹的手捏泥条等。泥片贴筑法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泥条筑成法是包括甘肃在内的黄河流域的主要制陶方法。
这组陶器主要采用的制作方法为模制法即以模具为依托的陶器成型方法。它的初级阶段是模具敷泥法,我国最早的彩陶即大地湾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就是以这种方法制成的。而成熟阶段的模制法则盛行于黄河中游的庙底沟、龙山文化。两者的区别是,前者在模具上敷泥,后者却是在模具上垒筑泥条。
轮制法是用快速旋转的陶轮拉坯成型的工艺。据李文杰先生观察,只有转速达到每分钟90周以上,坯体才能迅速成型,低于这个速度,转轮只能用以修整坯体的工艺。可见慢轮虽已用于制陶,但因无法使陶器成型,因而只可作为辅助手段修整坯体,所以不能归入轮制法。
模具敷泥法是最早彩陶成型的方法,主要以内膜为依托,直接将泥料挤压成泥片,一层又一层地敷贴到模具上。陶胎成型后脱模,然后在陶胎的 内外表用手涂抹一层泥质陶土。但由于模具敷泥法制作工序繁复,加之坯体的形状、大小都要受到模具的限制,因而难以制作大型器物。以致这种较为落后的制陶方法随之而来的新工艺——泥条筑成法取而代之。
泥条筑成法 泥条筑成法是一种典型而成熟的手制成型方法 ,在新石器时代是使用最为广泛、世间最长久的陶坯成型技术。这种方法是先将泥料搓成泥条,再用泥条筑成坯体。泥条筑成法又分为盘筑、圈筑两种方法。盘筑是将泥条一根接一根地连接起来,呈螺旋式筑起坯体;圈筑是把泥条每根首位相接,,做成泥圈,再用泥圈摞垒成坯体,因而胎壁内侧往往留有泥条的缝隙。陶坯制成后,需进行适当的休整,这样可使器物各部位规整而美观,口沿及外表变得光滑,造型也更加匀称。在仰韶文化中,出现了慢轮修整技术,在一些陶器口沿留有轮旋的痕迹。
第六组展柜
随着技术的进步与人类审美意识的逐渐增强,新石器时代的人们逐渐开始对陶器进行刻意的装饰,于是,便有了彩陶这种艺术品。绘彩,是制作彩陶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新石器时期的先民们在已制好的陶坯上,用彩色颜料绘出一幅幅稚拙、古朴、雅致的装饰图案,使极为普通的陶器在陶工灵巧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珍贵的史前艺术精品。
1、颜料和工具
彩陶是先绘彩后烧制,因此,所选矿物颜色必须要耐高温,在高温下显色却不分解,仍能保持原有颜色。
红彩:经检测定,其显色元素是(Fe)显色物相为氧化铁(Fe2O3)。出土的矿物颜料是赤铁矿 的风化物赭石,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2O3)。
黑彩:是甘肃彩陶中最常见的色彩。显色元素是铁(Fe)和锰(Mn),显色物相为四氧化铁(Fe3O4)。其矿物 以磁铁矿与 黑锰矿为主。
棕彩:棕彩与黑彩的化学成分相同,但锰的含量低于黑彩,铁的含量高于黑彩,也许是在颜料中搀和了红黏土。用了黑、红两种颜料的复合颜料。
白彩:仰韶中期开始,出现了个别白彩,至马家窑类型时,白彩增多,经X射线衍射分析,显色物 为较纯的石英粉末。马家窑类型 的白彩,其主要成分为石膏或方解石。
采集到矿物颜料后,要经过加工方能使用。首先,将 颜料矿物砸碎,然后需研成细粉末,越细的颜料附着力越好。将研成的细末加水 调和成颜料浆,或调成混合颜料。
绘彩时究竟使用何种工具,因无实物出土,难以定论。但根据对甘肃彩陶的 观察,不难发现许多彩陶花纹在不经意间留有尖细的笔锋,推测是用类似笔的工具所绘,不仅有硬毛制作的硬“笔”还有软毛制作的软“笔”,否则,半山、马厂类型细密的网格纹、锯齿纹等都无法完成。从细长流畅的线条中可以看出,当时绘彩的“笔”很可能使用狼、鹿之类的毛制成的长锋硬笔,并具有较好的凝聚性。
2、绘彩
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彩陶是最早将图案与器物造型完美结合的原始艺术作品。绘制彩陶时,先民们非常注重图案与器形、视角的关系,并已注意到了图案在不同视角下所产生的视觉效果,绘制设计出了无论从哪个角度,正平视还是俯视,都可以看到完美的画面,并力求达到图案的构成与器形相协调。
(1)等分或分割: 彩陶除个别器物外,均为圆形器物,基本是由多种纹饰构成横向展开的彩绘带,少数彩绘为纵向。所以,首先要设法将彩绘部位加以合理等分或分割,然后再分组绘画纹饰。
(2)定位: 仰韶文化晚期以后,彩陶出现了大量的旋动连续性图案,且极富整体性,又无法分隔,用等分法显然已不能适应彩陶发展的需要。根据此类图案的特征,首先要整体规划布局,确定其定位点或定位圆,并划分彩绘部位。
(3)先主后次,由繁至简 : 彩绘图案一般可分为主题纹饰及非主题纹饰。主题纹饰绘 在器物最醒目的位置,其他纹饰或作为陪衬、补空,或饰在口颈部、下腹部,起辅助装饰的作用。绘彩时要把握重要位置,先绘显要位置的主题图案,后绘边角的附属纹饰,以便整体达到完美和谐的效果。
(4)先勾轮廓,再填充 : 自仰韶文化晚期,出现了较多网格纹,其外表轮廓有圆形、椭圆形、葫芦形、三角形、回形条带等等,而且轮廓内填充的网格亦越来越密集精细。对于这类器物进行分析,应是先绘外轮廓,其后再填充轮廓内的网格纹、菱形方块纹等纹饰。
3、陶衣
绘彩之前先在陶坯上加施一层彩色陶衣,是仰韶中期以后各类型彩陶文化中常见的做法。施陶衣之后,器表如同披上了一层华丽的彩衣,再用其他颜色绘彩。如在红色陶衣上绘黑彩,色彩对比强烈且稳重,更加绚丽夺目。有的陶器加陶衣后即使不再绘彩,如大地湾四期陶鼎,通体饰紫红陶衣,仍显得华美耀眼.陶衣原料一般为仔细淘洗过的细陶土泥浆,有时也调入其他颜料。加施陶衣时,将泥浆涂刷在器表或将器物置放于泥浆中蘸泡而成。马厂类型,以及火烧沟、辛店、沙井文化均流行红陶衣;仰韶、马家窑文化有少量白色陶衣。经鉴定,红色陶衣的原料是含铁量高的红黏土,白陶衣多为白垩土。
4、彩绘陶
彩绘陶是指陶器烧成后再绘彩纹的陶器,这类陶器的绘彩颜料中加有胶质物,借以使彩料贴附到器表,但仍然容易脱落。
第七组展柜
1、制作陶器,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是入窑烧制。在陶窑中,木质燃料产生的高温使陶土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坯体的成分、性能和颜色的改变。陶窑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陶器的烧成温度,结构越合理则烧成温度越高,陶器就会更加坚实耐用;陶窑的密封情况既能影响窑内温度,还会造成氧化或还原的烧成气氛,影响陶器的颜色。因此,陶窑是衡量制陶工艺水平的主要标志。最原始落后的烧成工艺是平地式烧陶,或称平地堆烧。有浅穴平底式与较为先进的横穴窑。后来有比横穴窑更为进步的竖穴窑。
2、大地湾一期的烧成温度最低,仅为750℃±20℃.这个数据和各文化陶器的坚实程度基本上是吻合的。总体来看,除大地湾一期外,多数的烧成温度都在900℃~1000℃之间。另外,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开始,直到齐家、辛店文化都有使用瓷土或高岭土烧陶的现象,但始终未烧出原始瓷,其原因在于陶窑限制了温度的升高。瓷土需加热到1100℃以上才能达到玻化温度。烧陶工艺中,还有控制烧成气氛的能力问题。烧成气氛是指窑0.31内气体的组成和氧化或还原的能力。陶窑密封不严时,空气中含有的氧将坯体所含物质氧化,陶器烧成后呈红色或橙黄色;陶窑密封较好,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CO),具有将所含的铁质还原为氧化亚铁(FeO)的能力,烧成后的陶器呈灰色或深灰色。
第三部分 不同时期的彩陶特色
第八组展柜
这组展柜主要展示的是大地湾文化彩陶,1979年,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首次发现了早于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大地湾文化。有的学者称其为老官台文化,老官台资料过于零碎,大地湾资料丰富而全面,故命名为大地湾文化。依据碳测年代结果,大体年代距今约8000年——7000年左右。他们定居在河边阶地,从事农业,种植黍。当人们对天然矿物颜料有了一定认识,又能控制提高陶窑温度时,彩陶便应运而生。这是我国黄河流域迄今为止考古发现中时代最早的彩陶,也是世界上时代最早的生产彩陶的古文化之一。
大地湾文化的陶器具有鲜明的特征,较容易与其他史前文化区别开来。陶器火候较低,质地不甚坚硬;其制法采用模具敷泥法,是在陶模上分层敷贴泥片而成,所以陶片是分层的;陶质多为夹细砂陶。彩陶呈现出相当的原始性:器类单纯,饰彩的陶器绝大多数为钵形器,或为圜底钵,或为三足钵,均属生活中常用的饮食器。纹饰简单,仅在钵形器口沿内外绘宽窄不同的条带纹,尽管这时的彩陶远不及仰韶、马家窑彩陶那样绚丽多姿,但是它毕竟将彩陶引入人类的生活,将美好的色彩带到人间,开启了黄河流域彩陶艺术长达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
第九组展柜
这组展柜主要展示的是仰韶文化彩陶,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主持了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的第一次考古发掘,并以此命名了中国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着自己的悠久历史文化。中国的考古学是从研究探索彩陶文化开始起步的。其年代大体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后。这是我国原始农业迅猛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孕育形成的重要阶段。先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一般选择在河谷地带定居并建立起一定规模的聚落。
随着农业的发展,先民的体质、艺术认知和表现能力以及制陶工艺水平显著提高,多种因素共同促使彩陶生产呈现初步繁荣的景象。陶器火候较高,筛选陶土的工艺提高,可生产出细泥、泥质、夹砂等各种质地。陶器的稳定性增加,平底的钵、盆类器成为彩陶的主要器类。摒弃了以往红陶红彩的做法,普遍使用红陶黑彩,十分醒目,装饰效果大为提升。创新的各类象生性和几何形纹饰多种多样、灿烂夺目,单一纹样逐步演化为丰富多姿的组合图案,表现出先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天赋。彩陶的许多图案,以鱼、鸟、花瓣、叶片为主题,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第十组展柜
这组展柜主要展示的是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是1923年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首次发现的。早期主要分布在甘肃中部的黄河、洮河流域以及青海东北部的湟水流域,中期扩展到河西走廊东部及宁夏南部,晚期则到达河西走廊西部,其影响波及到南至四川北部、东至陕西西部、北至内蒙中南部的广大地区。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经历了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持续发展的时期。马家窑文化先民种植黍、粟和大麻等作物,开始制造使用小型铜器,东乡林家出土的青铜刀,是我国时代最早的第一把青铜刀。马家窑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一支特色鲜明的史前文化。尤以发达的彩陶著称于世,彩陶比例占陶器50%以上,有的遗址多达90%.陶质坚固,器表细腻,红、黑、白彩共用,彩绘线条流畅细致,图案繁缛多变,形成了绚丽典雅的艺术风格,创造了一大批令人惊叹的彩陶艺术精品,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
第十一组展柜
这组展柜展示的是齐家、四坝、辛店、沙井文化。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在洮河西岸,是一处宽阔而平坦的河边台地,面积约为11万平方米。1924年夏季,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沿洮河一带首次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在此发现与仰韶文化截然不同的单色压花陶器,齐家文化便由此地而得名。此后的数十年中,陆续有重大发现,其中我国最早的铜镜即出自于齐家坪,该遗址因此成为我国赫赫有名的古文化遗址。这一文化的陶器独具特色,制陶业比较发达,各遗址都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种类繁多,有泥质红陶、橙黄陶、灰陶和夹砂红陶。多手制,轮制较少。齐家文化受龙山文化的影响较大,陶质细腻,器型较小,多素陶,器型丰富。彩陶极少,种类也很少,彩陶已显著衰落。所出现的彩陶,以红褐色为主,纹饰简单,以菱形网纹和三角纹及其变化纹样为主,图案简单疏朗。
四坝文化在甘肃山丹四坝滩遗址位于山丹县城南约5公里处的石沟河东岸。早在1948年,山丹培黎学校开挖水渠时偶然在这里发现一批陶器等文物。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河水库考古队开展考古调查,在此又采集到一批遗物。当年,安志敏先生撰文认为该遗址发现的两批陶器独具特色,以夹砂粗红陶为主,多饰浓重的彩绘且凸起于器表,既不同于马厂类型,也有别于沙井文化,应单独命名为四坝文化。当时未发现共存的铜器,所以推测该文化属新石器时代,但在后来正式发掘的各遗址中普遍出土铜器,因此,学术界才确认这是一支纯属青铜时代的遗存。
辛店文化在1924年4月,甘肃考古的开创者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从兰州出发沿洮河逆流而上,开始了甘肃境内的首次考古调查。他们发现的第一个古文化遗址就是位于洮河东岸的临洮县辛甸遗址,安氏便以首次发现地命名。出土地本名为辛甸,但因翻译有误,正式出版物的中文译为辛店,之后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再未更正,便一直称为辛店文化。辛店文化的发展序列和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黄河、洮河、湟水的交汇地带,向东可达渭河中上游,时间不晚于距今约3400年;第二阶段为姬家川类型,即典型的辛店遗存,彩陶比例增大,主要分布于洮河、湟水以及黄河沿岸,分布面偏西,时代约为距今3400年~3100年前后;第三阶段为张家嘴类遗存,包括唐汪式陶器,分布区域更为偏西,已达湟水中上游一带,彩陶纹饰更为多样化,时代约为距今3100年~2800年前后。整个辛店文化从商代一直延续到西周晚期。辛店文化是西北地区一支重要的文化遗存,其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
结束语
彩陶文化源远流长,他是辉煌创痛文化的杰出代表,也对现代艺术产生着深渊的影响。彩陶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里程碑,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如何保护和科学利用这一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每个当代人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