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科普月期间,西北大学博物馆充分整合馆藏资源与科研优势,以多样化科普活动搭建科学传播桥梁,覆盖不同群体、联动多方力量,于9月27日随着科普大讲堂的落幕,系列主题活动圆满收官。
9月23日下午,西北大学博物馆科普部携手杨凌科协,共同走进杨凌高新中学,为现场100余名学生带来“穿越地球46亿年”主题科普活动。活动以同名移动展览为依托,搭配科普讲师的生动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还原冥古宙岩浆期、生命诞生等地质演变关键节点,辅以矿物、化石标本展示,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地球46亿年的时空变迁。


9月27日上午,西北大学博物馆联合陕西省老科协、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打造了一场兼具知识性与体验感的科普专场。近百名参与者首先聆听主题讲座,讲师围绕西北大学办学历史、科研成果展开分享,重点介绍了学校在地质、古生物领域的学术积淀,让参与者深入了解高校服务科普事业的责任与担当。随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依次走进地球馆、生物馆、历史馆与校史馆四大展馆,全方位的参观体验,让大家多维度丰富认知,感受博物馆的综合科普价值。最后的“矿物树”手工活动中,在科普讲师的指导下,参与者利用矿物标本制作创意“矿物树”,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矿物特性,感受地质美学。 活动期间,30余名陕西省老科协人员还走进大陆演化与早期生命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科研设备与实验成果,近距离接触前沿科研工作。


9月27日下午,作为全国科普月的重点收官活动,西北大学博物馆“科普大讲堂”公益讲座如期开讲。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康磊副教授以“矿物晶体——地球‘乐高’和生活‘盲盒’”为主题,用通俗比喻解读矿物结构,结合馆藏矿物标本展示,从矿物的形成原理、科学价值延伸到生活中的矿物应用,生动诠释了“地球‘乐高’”的组合逻辑与“生活‘盲盒’”的惊喜之处。讲座中,康磊副教授还分享了地质学系团队在矿物研究中的科研故事,穿插互动提问环节,让现场观众在轻松氛围中收获地质知识,进一步拉近科学与大众的距离。


自全国科普月启动以来,西北大学博物馆始终立足馆内资源优势,实现主场引领与基层普及、校园培育与公众传播的有机结合——从“科普校园行”覆盖城乡中小学,到联动多方开展特色专场活动,再到科普大讲堂覆盖多学科领域,既强化了科普工作的专业性与影响力,又切实推动科学知识走进大众生活,为区域科普事业发展注入活力,也充分彰显了高校博物馆在科学传播与素养培育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