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泥火成器 陶启文明 —— 黄河流域史前彩陶展大纲


严学良简介:

严学良,国家一级美术师,亚洲文物艺术品鉴定标准评估组织荣誉鉴定专家,西北大学丝路艺术遗产研究院院长,西北大学博物馆兼职教授。研究方向:美术理论及创作,艺术考古,史前彩陶研究与原始信息鉴别,文物鉴赏与修复,丝路艺术遗产研究。


前  言

“泥火呈器·陶启文明”彩陶展将于2021年5月18日(本周二)下午在我馆开幕,我馆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举办此次临展,旨在纪念中国彩陶发现100周年。

优美绚丽的中国彩陶,在古代文化宝库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它所反映的精湛的艺术成就及其珍贵的文化价值,在世界远古时期的彩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彩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国就出现了彩陶,从此,延绵不断、经久不息的发展,在边远地区一直延续到汉代。中国彩陶从兴起、繁荣到衰退,经历了长达约五干年之久的历史,形成了完整而具有系统的彩陶发展史。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也是人类迈向文明门槛的见证。中国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是远古先民的重大发明,是继石器出现后最重要的和最丰富的文化遗存。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陶器王国,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最先和最集中地显示了器物的文化意蕴,充分体现了中国先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复杂精神天地的器类,无疑当首推彩陶。彩陶世界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也留下了许多千古之谜。彩陶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彩陶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历史演进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说陶器的最先出现,是受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推动的话,那么彩陶的出现,则以逐渐复杂的极为重要的精神需要作为直接动力,它包含着更为复杂的人性内容和文化意义。彩陶的生产集中了那个时代人类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熔铸着那个时代人类在创造世界包括创造人自身方面的智慧和成就。彩陶可以说是综合着数千年原始社会状况、人的生存情境和浓缩着精神世界的一本独特“史书”,是原始先民经过长期实践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殊结晶。

中国彩陶文化的精神源远流长的孕育了辉煌的传统文化,也对现代文化艺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彩陶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保护和利用这一光挥文化艺术遗产,是历史文化发展的神圣使命,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光荣职责。

基本结构

前言

段首语

(一)初始

(二)繁荣

(三)鼎盛

1.马家窑期

2.半山期

3.马厂期

(四)余晖

1.齐家文化

2.辛店文化

3.卡约文化

4.四坝文化



(一) 彩陶的初始——大地湾文化

大地湾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亦称“老官台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关中及丹江上游地区,距今约8000~7000 年。大地湾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既是中国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先民,又是西北地区最早产生的农业文化。因其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所以处处显露出原始的特征。

(二)彩陶的繁荣期——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仰韶文化的制作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斧、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均匀,极具艺术美感。

(三) 彩陶的鼎盛期——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1923年在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首次发现的。早期主要分布在甘肃中部的黄河、洮河流域以及青海东北部的湟水流域,中期扩展到河西走廊西部,其影响波及到南至四川北部、东至陕西西部、北至内蒙中南部的广大地区。距今约为5000-4000年左右,经历了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持续发展的时期。马家窑文化先民种植黍、栗和大麻等作物,开始制造使用小型铜器,东乡林家出土的青铜刀,是我国时代最早的第一把青铜刀。马家窑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一支特色鲜明的史前文化。尤以发达的彩陶著称于世,彩陶比例占陶器50%以上,有的遗址多达90%,陶质坚固、器表细腻,红、黑、白彩共用,彩绘线条流畅细致,图案繁缛多变,形成了绚丽典雅的艺术风格,创造了一大批令人惊叹的彩陶艺术精品,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

1.马家窑期

马家窑期,又称为马家窑类型,距今约5000-4700年。彩陶器型丰富多样,仍以盆、钵、壶、瓶为主。多为橙黄陶,黑色彩绘为基本色调,有时与白彩共用,形成浓墨重彩的突出风格。装饰手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通体彩绘的陶器较前增多,内彩极为发达。盛行旋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网络纹和平行线纹等,还有象生性纹样蛙、鸟等。几乎每一件彩陶上都有描绘河水翻卷的纹饰,表达了人们对黄河母亲的无比热爱。黄河为彩陶注入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2.半山期

半山期因1924年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4700-4300年左右,属马家窑文化中期。彩陶风格在马家窑类型的基础上,纹饰更趋繁丽精致,色彩愈加绚烂如锦,从而将彩陶艺术推到巅峰阶段。彩陶数量占陶器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大型储藏器壶、瓮成为半山彩陶的主要器型。常见母题有旋涡纹、锯齿纹、菱形纹、葫芦纹、网格纹等。精品彩陶器型大多匀称圆润,常以黑色锯齿带和红色条带镶嵌构成各种连续的图案,造型与图案浑然一体,无论平视还是俯视,都能造成强烈的视觉冲突,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

3.马厂期

马厂期因1923年最先在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发现而得名,距今约4300-4000年左右,属马家窑文化晚期,但仍有许多创新与发展,器型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单耳筒状杯等特色彩陶。由于贫富分化严重,一些大墓随葬品种彩陶数量亦急剧增多。彩陶成为权利和财富的象征。盛行红色陶衣,以黑彩为主,逐渐取代了半山期黑红两彩并用的做法。纹饰大多粗矿而松散,图案渐趋纷杂而抽象。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网格纹、回形纹、折带纹成为马厂彩陶的主要纹样,其中精细繁密的网格纹显示出陶工非同凡响的绘画功能。回形纹、折带纹对文明时代青铜器的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彩陶余辉——齐家、辛店、卡约、四坝

1.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分布范围东起泾、渭河流域,西抵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湖畔。距今约4200-3700年左右,与中原夏王朝大体同时,已步入文明的门槛。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居址多为白灰面建筑,大量使用小型铜器。甘肃中部地区彩陶数量不多,常见红彩;河西地区彩陶偏多,红黑彩并用。纹饰有三角折线纹、菱形纹和蜥蜴纹等。

2.辛店文化

辛店文化陶器按地域可分为多个类型,辛店文化的渊源承继于齐家文化,辛店文化陶器质地比较粗糙,彩陶制作相对精细,在陶胚上先施一层白色陶衣,再进行彩绘是该文化彩陶的显著特点。纹饰中出现虎、狗、羊、鸟等动物的图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年代约为距今3400年-3100年前后。因1924年4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东岸辛甸村而得名。

3.卡约文化

卡约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发现于青海湟中卡约村而得名。年代约当公元前900~前600年。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境内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居民以从事农业为主。工具多石器,有斧、刀、锤等,但已出现铜质的镰、刀、斧、锥和镞。陶器是手制的,典型器物为双耳罐、双大耳罐、四耳罐和瓮等。聚落发现得很少。多见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也有土洞墓,随葬陶器、石器、骨器及铜器等。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苏志墓地发现两座特殊的墓 ,用夯土筑成坟丘,坟丘两侧各有一弧形弯曲的围墓沟,坟丘内分别有16座和10座单人竖穴墓,卡约文化距今约3000年左右,相当于我国中原的西周时期。卡约文化是甘青分布最广,最具地方特色的考古学文化。卡约文化的制陶业不甚发达,陶器的质地比较疏松粗糙。但彩色陶器表面较为光亮,纹饰多用红彩和黑彩绘出,纹饰常见鹿纹和大角羊纹等动物图案。卡约文化晚期流行一种颇具特色的勾连涡旋纹,成为其唯一标识,也称为“唐汪式陶器”。

4.四坝文化

甘肃山丹四坝滩遗址位于山丹县城南约5公里处的石沟河东岸。四坝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东起山丹,西至安西以及新疆东部哈密盆地一带。目前,火烧沟遗址有4个碳测数据,东灰山遗址有1个数据,年代约为距今3900年-3400年相当于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


结  语

彩陶文化源远流长,它是辉煌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也对现代文化艺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彩陶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里程碑,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如何保护和科学利用这一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每一个当代人深入思考。

               

主办单位:

西北大学博物馆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

西北大学丝路艺术遗产研究院


精彩展品

展厅实景

展览资讯

  • 05/20 展览讲解

    前言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陶器,史前陶器种类繁多、造型复杂、功能齐全、制造技术精湛、在世界史前陶器中无出其右。更为瓷器的诞生与发展创造了充足的条件,使中国成为著名的“瓷国”,西文中国china本意就是“瓷”的意思。世界上有三大陶器起源中心,中国起源最早也最发达,世界上有三大彩陶起源中心,同样是中国起源最早也最发达。在中国彩陶的四大系统和五大亚系中,以甘肃为主的西北亚系彩陶数量最多,内容也最复杂。今天...